首页 > 金堂百科 / 正文

金堂县栖贤乡尖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家树个人资料照片

2017-12-19 19:46:55 金堂网

W020171219591403738802.png

  在金堂县龙泉山脉最高峰“老牛坡”(海拔1048.7米)脚下的栖贤乡尖山村8组,是任了18年村组干部王家树生活工作的地方。这里地处深丘,与中江县石泉乡、兴隆镇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,铸就其工作的艰辛。王家树18年来为着理想目标,谋发展,解民忧,舍小家,顾大家。带领全村老百姓一步一个脚印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,处处为群众着想,赢得了党员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可和信任,放彩着共产党员这面鲜红的旗帜,挺立着党支部书记这把有力的标杆。

  昔日贫困村一派欣欣向荣

  金堂县栖贤乡尖山村以山高路徒出名,18个组,835户村民,2417名群众散居于9平方公里的山脚山腰间,耕种着5000余亩薄瘠旱地。“尖尖山,二道平,土坯房子笆笆门,要吃干饭万不能……”是昔日尖山村的真实写照。多次被列为市县贫困村,足见该村的贫困与落后。但如今走进尖山村,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阳光明媚,秋风送爽,青山绿水,鸟语花香。蜿蜒曲折的62公里的村道水泥路盘旋于山间,组组相连,户户相通,交通条件得到了罕见的改善。33口山平塘蓄上了生产用水,612口蓄水池星罗棋布于山野田间,11个组的480余户农户,1500余人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,曾经出名的旱山村不再为水发愁。各类车辆穿梭于乡村道路,200余台农用机械耕织于田野。农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一改肩挑背磨的传统农业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17元。598户农户新修了小洋楼,安装固定电话85部,持有手机2900部。尖山村群众走上了信息化的现代生活。昔日的贫困村,变了!这些改变,与现支部书记王家树18年的努力息息相关,多年的努力,多年的带领,多年的苦干,创造了今日的尖山。站在老牛坡山上的王家树,会心地笑了……他说:“穷怕了啊!这才是我梦寐以求的今天。”

  治水修路18年,尖山旧貌换新颜

  1996年,刚入党当上干部的王家树,满怀豪情,浮想连篇:“我们不能停滞不前,必须穷则思变,谋求发展,否则会永远当山老坎”。全村全是泥泞小道,没有一条水泥路,交通条件十分落后,水利设施很差,十年九旱,靠天吃饭,严重制约了尖山村的发展。群众眼巴巴的望着修路、治水,希望生活条件得到改善。而立之年、新官上任“三把火”的王家树,血气方刚,在自己所在的8组,率先带领群众成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。

  为治水,不昔倾注全家资金。1996年,面对干旱,带领群众挖井找水,自费出资4000多元打了5口机井,仍难解燃眉之急,当地群众的生活用水无法保障。只有每户安装上自来水,才能解决根本问题。说干就干,人均需集资150元,难以筹齐,面临资金困难,王家树用光了家中小卖部的周转金。小卖部无法开了,家中生活困难了,不明真相的人还有不少意见。王家树十分委屈,流出了辛酸的泪水,好在有理解丈夫的妻子,含着眼泪劝解丈夫,给王家树巨大的鼓励。终于完成了全组30多户的自来水工程,用上自来水的群众才明白王家树干了件大好事。1998年冬天,8组堰塘湾的石河堰工程建设迫在眉睫,全靠人工劈石、挖塘、挑泥、砌埂,受益户集资难度很大,王家树硬是凭着毅力与坚持,不计得失奋战了一个冬季,扎好了一个能容800立方米水的石河堰。在其带领下,尖山村共先后掏塘清淤21口,新建蓄水池600余口,新建人工湖1座,石河堰1个,水窖20口,蓄水量新增18万余方,改善灌面积3800余亩,生产用水缺乏的状况明显缓解。在11个组实施了自来水工程,全村480余户,1500余人用上了自来水,群众生活用水不再困难。

  为修路,不昔时间和工作成本。1999年春天,尖山村8组为了交通方便,要修一条500米的公路,个别群众站在个人立场,不理解、不支持。王家树不分昼夜,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。开工时,还有人站在地边阻拦,有人跑到他家中要补偿款,王家树被逼在风口浪尖。王家树没有退缩,反复摆事实,讲道理,并带领积极群众义务投入到施工中,工程才如期完成。99年8月,8组要架桥,修公路,王家树当场捐资200元,调动群众的积极性,靠土办法架起了一座长10米,宽3米的石拱桥,并修了300米的公路。2008年7月,自费2200多元请来了推土机,在8组推出一条长730米的公路。用私人的钱,办公家的事。为修路,王家树已个人出资6000余元。“我们党员、干部,本身就是为群众谋利益的,群众有困难,我们要千方百计去解决。我心目中有群众,群众心目中才会有我……”18年来,在王家树的组织带动下,尖山村共修建了村道水泥路60余公里,全村800余户,90%的院落均通了水泥路。每提及这一变化,老百姓都说王家树功不可没。

  同时王家树组织群众大搞绿化,建设好生态环境。实施了荒草地绿化480余亩,龙泉山脉植物恢复3000余亩,补植绿化林木1000余亩,生态建设显著加强,不断动员引导群众对土坯房进行改造。全村改造土坯房达到了598户,70%的农户住上了楼房。一穷二白的穷山村形象彻底改变。

 1/2    1 2 下一页 尾页

Tags:

标签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