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金堂快讯 / 正文

金堂县竹篙镇成金堂创业大镇,金堂竹篙镇不再是打工天地(2)

2015-03-23 21:24:00 金堂网

  每年1个亿

  难掩浓浓乡愁

  在1998年前后,竹篙镇的外出务工者们每年汇回的资金总额达到了1个亿。

  可回忆以前打工的日子,王红琼的目光掠向窗外的阳光,首先想起的却是东莞的炎热。“气候不适应,实在是太热了!”

  更难适应的还有严苛的上班制度和不太宽容的外部环境。从早上七点半开始做工,到晚上11点乃至12点多下班,其间除了吃饭,没有休息时间。

  “老板强迫工人连续上班三天两夜这种事情,我们这些第一代农民工大概都遇到过吧。”王红琼说,二十多年前国家的劳动保障制度远不及现在完善,沿海地区“暂住证”办理也相当不易,“为了挣钱,只能硬撑着轮轴转。”

  最重要的,是对家人的牵挂。“我的父母身体不好,没人照顾,每次一生病我就要坐火车或者长途汽车回家。”竹篙人孙维,是另一个回乡成功开办制鞋厂的第一代农民工。在外出打工的时间里,他的儿子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变得十分顽皮、成绩直线下滑,父子亲情的日渐淡薄更让他忧心忡忡。

  “仔细对比分析,可以发现竹篙镇输出的第一代农民工回家的愿望最强烈。”做了竹篙镇二十余年劳务输出工作的龚斌说,第一批农民工心里几乎都有着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,而且这批人又最早遭遇了“空巢”带来的家庭问题,“留守儿童、空巢老人、撂荒地等现象突出,并‘蝴蝶效应’般地引发各类社会问题。”

  时机成熟

  “农民工回引工程”启动

  从“1个亿时期”起,一栋栋小楼房逐步取代了原来的土坯房、平房,留守在家的老人小孩吃穿也变好了。

  “但竹篙镇的整体变化也仅仅止步于表层并没有发生深层次的改变。”肖岗说,竹篙镇的社会问题依然存在、产业依然局限于传统种植——还不算那些撂荒的田地。

  而彼时,国家战略“西部大开发”正式实施,国内产业大转移开始萌动。竹篙镇意识到转型到了关键时期。“农民工回引工程”开始酝酿。

  但当时,时机尚不成熟。“创业就业条件吸引力还不足。”肖岗说,从2000年开始,竹篙镇集成资金、政策,对城镇实施改造,利用春节等返乡高峰期召开“回乡创业座谈会”,了解收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想法和需求。

  2006年,竹篙镇“农民工回引工程”相关措施正式出炉:启动实施回乡创业小镇建设,建设商贸市场、设置商用大棚摊位、打造商铺门面;启动实施回乡创业居住区建设;对愿意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开展培训,并组织“企业现场取经”系列活动;对回乡创办企业的农民工实行税收减免、租金补贴等政策,农民工可通过向政府申请担保贷款或在政府协调下贷款。

  “回引”的重点对象,是外出的“五有”农民工——有一点技术、有一点资金、有一点营销渠道、有一点办厂能力,对农村还有感情。

  2007年,在外的王红琼们,又开始被有组织地引导返乡。“竹篙镇自己的首批‘返乡潮’,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国性‘返乡潮’提早了一年,而且两者之间有着主动与被动的本质区别。”肖岗说。

Tags:

标签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