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金堂快讯 / 正文

金堂百岁老人高国元个人资料照片

2017-10-29 20:36:09 金堂网

  2017年3月25日,在香龙山庄,数百人相聚一堂,共祝高国元老人百岁生日庆典上,福如东海、寿比南山。

  高国元,1917年2月28日(农历)出生的老人,祖籍金堂县竹篙长龙村。老人婚配高王氏(2014年已经去世),从1937年20岁时生下大儿子,到1960年,夫妻二人共生育六个子女:大儿子高先友、二女高秀荣 、三儿子高先云、四儿子高先国、五儿子高先和、六儿子高先发,高国元全家目前四世同堂61人。

  1938年,因全家(高国元家有八个兄妹)粮食不够吃,1936年成婚的高国元自立后,举家搬迁至现在的住地(平桥乡金钱寺村24组)靠租地主的土地当佃户做农作物勉强为生,解放后全家五人就地落户平桥,分到了属于自家的土地。老伴高王氏生于1916年11月,大老人三个月,也是平桥乡人,因家境贫寒,高王氏8岁就被家人送到高家做了童养媳,19岁与高国元正式结婚。虽然小时侯读过8年私学,但高国元却因不喜欢算术,不会珠算,做了一个一辈子在田间务农的农民,因为会写字,1950年—1952年,被选为乡里的人民代表。因为他是家里的老大,年轻的高国元从小还要做活养活兄弟妹妹些,后来自己成家才独立出去,“我们那个时候苦,如果毛主席不来可能早就被拉了壮丁或打烂仗去了”,老人口中的“打烂仗”就是所谓的颠沛流离的生活。三年困难时期,老人也过了一段吃野菜的饥荒日子,但即使是这样,因为遗传了父亲的健康体魄,身高体壮的高国元年轻时能挑240斤重的担子,一直是公社时代生产队的主力,累活总是抢着做,对公来说是积极表现,从私来说其实就是为了多挣点“工分”好养家糊口。老人一生做农活做到80多岁也没停歇,过了80后,也闲不住,没事就帮孙子做点田里的轻活,就这样干到91岁,直到2008年随大儿子高先友常住县城才没做体力活。

  老人性格不慌不忙,从不骂人不讨人嫌,从不与人红脸,不整人不害人,大人小孩都喜欢他,在乡里和邻居眼中是一个老好先生。儿子高先友用“雷打起来都要吃三碗饭才动身”这个乡村典故形容老人的性格,不着急,即使有天大的事发生也不急。

  老人饮食上也没什么特别,就是不择食,什么样的饭菜都能吃一肚子,90岁以前喜欢吃肉,壮年时期有条件时一顿可以吃一斤米饭,90岁后因为牙齿脱落开始多食软食,以白豆腐、面食、稀饭、汤元、面饼为主食。老人一生从不生病,有时有些感冒吃两次药即好。现在喜欢睡觉,一天要睡10多小时,因为体力不济,不喜欢动,即使活动也只在家里步行转圈,气温暖和时才坐轮椅由大儿子推到小区里转转。

  在老人家中,我们看到,这个常年坐在椅子上的百岁老人精神状态极好,思维清晰活跃,喜欢时事喜欢摆龙门阵,脑子里记了一大堆神话故事、乡村传说、民间鬼怪、道听途说的东西。在采访中,老人总是不停地起身凑到我们面前主动摆谈,热情地说着说着又会突然忘记一些段子,然后顿一顿,短暂停留后又想起什么了,便又滔滔不绝,这个时候的老人神情眉宇间就显得特别可爱天真。“雄赳赳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……社会主义好……”老人没事就喜欢哼革命的老歌,而且总是要“串词”,老人一生都在感恩毛主席,回忆一些年轻时遇到的经历,总是对新中国的缔造者们赞口不绝。“赵家渡(指县城)原来只有些草棚子,解放后才有了砖房,再后来……现在你看,左看右看、前看后看、上看下看,到处是高楼,一套房子几十万哦,我们那时想都不敢想这些好事。”老人在给我们讲这些时居然还用上了任贤齐唱的《对面的女孩看过来》歌词,还是蛮新潮的,难怪这些话从他嘴里说那么朗朗上口。

Tags:

标签列表